《破茧》,武汉高校学生创作水墨国风糖心动画助威冬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9 04:09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记者谭芳 通讯员刘岸雄)“这是送给冬奥会的一份特别助威礼物。”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糖心一部水墨风格手翻纸动画《破茧》在网络上发布后悄然走红,引起网友热议。    

这部中国水墨画风格动画中,滑冰、滑雪、雪车等冬奥会冰雪赛事项目,伴随着中国乐器交响乐,以一种独特写意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部动画主创之一,是湖北美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苏梓凡。    

两度参与奥运主题动画制作

《破茧》截图。

苏梓凡是湖美动画专业的大三学生。今年11月,他再次收到“快手We我们工作室”的邀请,参与北京冬奥会主题动画创作。    

上一次,是快手团队看到苏梓凡创作的剪纸定格动画《蓝鲸》,邀请他共创东京奥运会剪纸定格动画《决战东京奥力给》。 

《破茧》画稿。

虽然有了一次奥运会主题动画制作的经验,苏梓凡却比第一次更紧张。“北京冬奥会,我们是东道主,一定要做出更好的作品。”工作室希望冬奥项目在延续《决战东京奥力给》的基础上再创新,既要在创意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更要体现出中国东道主的身份,这让他压力倍增。    

为一心一意参与制作这部动画,糖心生活苏梓凡延期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苏梓凡认为,这项任务本身极具挑战,专心致志,是对作品起码的尊重。    

《破茧》的灵感主要来自花滑配乐《梁祝》的旋律

苏梓凡(右一)正在创作。

项目的筹备用了近一月的时间,团队搜集大量冬奥历史和冰雪运动的资料,确定了主题、脚本和风格。    

破茧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花滑运动员陈露在《梁祝》的旋律中完成的绝美谢幕之作。“备战的运动员对自身的不断突破,这个过程就是破茧成蝶。”    

苏梓凡介绍,在和工作室头脑风暴多次后大家得出结论,竞技体育的魅力从不在于金牌至上,而在于坚持热爱的运动员追求每一次“更快更高更强”的过程,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运动员的热爱和执着,让中国在世界的冰雪舞台上有一席之地。《破茧》力图传递的信念,是每一个奥运健儿都将破茧成蝶。    

“北京冬奥会在中国举办,我们想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动画致敬运动健儿们。”    

《破茧》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白色为冰雪,黑色墨笔勾画松树、赛道、运动员等画面,动画背景音乐中,也选择了笛子、琵琶、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    

此外,短片还采用手翻纸这一创新形式。苏梓凡说,手翻纸是在剪纸定格动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人物运动都靠手翻动、移动来实现,并在视频中保留手部动作。选择这一形式,是想要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一帧画面,看了一周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视频

苏梓凡本人。

《破茧》创作中,苏梓凡主要负责动画动作设计、部分原画绘制和动画监督制作。    

2000张A4宣纸,1200张水墨原画手稿,528小时的日夜奋战,手翻1500次,定格拍摄3000次,一分多钟的短片背后,是苏梓凡及团队的辛苦付出。为了设计好短片最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破茧成蝶”的画面,苏梓凡连续观看了一周花滑运动员陈露的比赛视频,直至弄清每一个动作的衔接。    

苏梓凡和We我们工作室希望能向全世界运动员展示中国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彰显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苏梓凡说,整个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是结合手翻纸形式和水墨画风的基础上,保证短片不失流畅性和视觉效果。团队都是第一次接触手翻纸形式,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几乎每一个场景的画面都做过调整。    

创作过程很艰难,但苏梓凡感到辛苦的同时,更多是开心和骄傲。    

“冬奥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1980年冬奥赛场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的身影,到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我们国家每一步走得都非常不容易。”苏梓凡说,此次冬奥会,自己能做出这样一个短片为运动健儿们加油助威,是人生中难得而又难忘的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