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开幕式将在中国四川成都惊艳亮相。随后的近两周时间里,全球大学生健儿齐聚川蜀,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在蓄势待发的竞技场上去迎接他们挥洒青春和汗水的高光时刻。这一刻,成都的天气有“多善变”?各项户外比赛条件有“多细”?提前防范应对有“多强”?本期科普看台从各项赛事与天气气候关系角度切入,带您一探各类比赛项目中的最佳天时以及气象科技的背后支撑。
专家顾问:
四川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青泉
成都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张驹 成青燕
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许晨
成都七八月 看天大运会
大运会于7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全球大学生齐聚川蜀,在同场竞技、交流的同时,也感受着“烟火成都”映射下的中国文化。为何大运会要选在较为炎热、降雨较多的七八月举行,而不是放在春秋季举办?大运会期间成都天气气候特征怎样,会出现暴雨、高温、雷电等高影响天气吗?
图为东安湖体育公园 图/新华社
大运会赛程中天气气候特征
众所周知,赛场上每获一块奖牌,不仅是参赛健儿挥洒汗水拼搏的结果,也需要适宜的天气要素加持,“风调雨顺”往往是拼搏出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根据成都大运会气象台统计,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降水方面,成都市平均降水量为166毫米,日降水平均概率为51%,降水累计量夜间多于白天;气温方面,平均气温为26.2℃,出现35℃以上区域高温天气的情况并不多,平均为2天,由于傍晚和夜间易出现降雨,因此早晚较为凉爽,夜间气温常在19℃到25℃之间;风力方面,平均风速为1.2米/秒,是全年最低的时段,静风频率为10%;能见度方面,此时的成都极少出现雾的天气,平均水平能见度为26.2公里。
总体来看,大运会期间成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降水充沛、夜雨较多,高温日少、早晚凉爽,风力偏弱、静风较多,能见度好、雾和霾少”。
7月11日“三伏天”正式开启,七八月的成都天气炎热、多雨,因何将大运会选在此时举办?事实上,在盛夏期间举行是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特点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运动员能够利用暑假参加比赛,同时也避免与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撞车”。
高影响天气会“发威”吗?
俗话说7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灾害性天气对大运会赛事及进程会有明显影响,而有些天气虽然不属于灾害性天气,但对体育赛事也有较大影响,统称为高影响天气。大运会举办同期可能影响成都的高影响天气主要有暴雨、高温、雷电和大风四类。
据统计,大运会同期(7月28日至8月8日)成都暴雨日数平均为0.5天,最多为4天,大多出现在傍晚至夜间,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出现暴雨天气时,可能呈现雨势较大、雨量集中的特点。
高温方面,大运会同期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为2天,最多为7天,主要出现在午后(14时至18时)。此外,近年来高温天气日数有波动增加的趋势。
对于雷电天气而言,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当中雷电的多发时段,大运会同期平均雷电日数为5.6天,出现概率为46.7%,其中21时至23时是最密集时段,其次是12时到13时。
最后,大运会同期历年极大风速为27.3米/秒,平均为1.2米/秒,出现6级(风速≥10.8米/秒)及以上大风天气的概率小,平均只有0.3天。大风多伴随短时强降水,以傍晚出现居多,容易对户外场地、指示牌、围栏等造成破坏。
谨防高温暴雨及雷电
体育和气象密不可分,降水、雷电、风、能见度等天气要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育比赛。暴雨会导致比赛场地低洼地区和草坪积水,甚至影响赛事进程,还可能造成道路受淹、交通受阻,影响赛事人员和观众出行参赛观赛。高温之下,人的思维、肌肉活动往往较平时更受限,会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进而影响比赛成绩。大运会同期成都的高温天气虽不多见,但由于昼夜温差小,空气湿度较大,潮热的“桑拿天”也会令人闷热难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技能的发挥。此外,雷电和风等则可能对户外赛事、高空和烟火表演产生一定影响。气象专家建议,运动员、工作人员、观众、演员等有关各方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大运会组委会应提前部署,做好应急预案,根据气象服务信息及时做好防暑降温以及雷电、短时强降雨的防范准备。
尽管正值成都雷电、暴雨等高影响天气的多发时段,但在大运会组委会统筹部署下,气象部门正依托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历次重大国际赛事活动保障服务传承成果,借助高科技设备和智慧系统,精细化服务大运会各项赛事,为大运会顺利举办提供强力支撑。(李倩)
户外比赛喜欢啥样的“天”?
竞技体育中,好成绩的创造离不开运动员的顽强拼搏,但也少不了“天时”的一臂之力。根据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安排,第31届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18类比赛项目中,田径、网球、赛艇及射箭4个项目为户外项目,对降雨、气温、风、雷电等气象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那么,不同比赛项目对气象条件有着怎样的要求?各大比赛场馆出现不适宜天气的概率有多大?最佳比赛时段又该如何选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田径 罗衣 绘图
田径运动
最佳比赛时段:上午,其次为晚间
适宜的气象条件:无雨或微量降雨,平均风速0~5米/秒、阵风小于8米/秒,气温低于30℃,无雷电。
田径比赛的比赛场、训练场、投掷热身场分别位于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成都大学体育场、双流棠湖中学体育场。
对于风而言,双流体育中心和双流棠湖中学两地全天风速小于5米/秒的概率在98%以上,风速在5~8米/秒的概率在2%以内,风速大于8米/秒以上的概率非常小;风向以北风为主;在一天之中风速相对早晚小、午后大,午后及凌晨有一定概率出现大风,一般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在气温方面,田径比赛期间出现炎热天气(气温在32℃以上)的概率仍然较大。统计结果显示,三地炎热天气主要影响时段在11~19时,特别是14~18时期间阳光强烈、气温高、湿度大,不适宜进行田径赛事。
从降雨来看,影响田径比赛的降雨主要是由对流天气造成。三地在一天中各时次都有可能产生降雨,其中凌晨到早上降雨频次相对较高,其次是午后到傍晚,平均降雨量在这两个时段也相对更大。
对于雷电而言,其出现概率在25%左右,一天中的3~5时、8~14时、18~24时为雷电相对易发时段,持续时间通常在1小时以内,因此比赛时间安排也应避开以上时段。
网球运动
最佳比赛时段:11时前,其次是晚上8时后
适宜的气象条件:无雨或微量降雨,平均风速0~5米/秒、阵风小于8米/秒,气温低于30℃,无雷电。
网球的比赛场和训练场均在双流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影响网球赛事的天气指标与田径赛的基本相同,且二者比赛场地都在双流国家气象站附近,因此比赛场地风、气温、降雨和雷电的气候特征同田径场类似。
与田径项目不同的是,网球比赛对降雨比较敏感。8月,成都多雷阵雨,雨势较强但历时较短,及时做好雨后场地的除水处理,可以降低降雨对网球比赛的影响。此外,中午前后天气酷热,阳光强烈炫目,到日落前气温回落也不明显,因此应尽量避免在下午安排网球赛事活动。
赛艇运动
最佳比赛时段:9~10时、下午2~5时
适宜的气象条件:1小时和3小时雨量均为无雨,平均风速0米/秒~5米/秒、阵风小于8米/秒,气温低于30℃,能见度不小于1.2公里,无雷电。
赛艇的比赛场和训练场均在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
就风速和风向而言,比赛场地的风向以偏西风和偏北风为主,风速变化稳定。全天风速小于5米/秒的概率均在99%以上,5~8米/秒和8米/秒以上的风速出现较少。风速一般早晚小、午后大,午后和凌晨有一定概率出现大风天气,一般由强对流造成,这些时段不适宜进行赛艇比赛。
在温度方面,炎热天气通常出现在13~18时,酷热难耐天气主要出现在14~18时,该时段阳光强烈、气温高、湿度大。
对于降雨和雷电天气,中午、傍晚和夜间出现降雨频次相对较高,平均降雨量也更大,当小时雨量大于10毫米时,就不适宜举行赛艇比赛了。雷电出现的概率在17%左右,其中2~5时、13~15时及20~23时为雷电相对易发时段,持续时间通常在1小时以内,其间不易安排赛艇赛事。
射箭运动
最佳比赛时段:9时以后、下午4时以后
适宜的气象条件:1小时和3小时雨量均为无雨,平均风速0~5米/秒,阵风小于8米/秒,气温低于30℃,无雷电。
射箭的比赛和训练场位于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马术体育场。
风是射箭运动的敏感气象条件,射箭比赛易受风向、风速的影响。本届大运会射箭比赛场地位于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马术体育场附近,这里的风向多为西南风和偏北风,一般风速在午后有所加大,但也基本适宜射箭比赛。
从温度来看,影响射箭比赛的炎热天气通常在8时就可能出现,酷热难耐的天气主要出现在13~16时。
在降雨方面,午后和夜间降雨频次相对较高,平均降雨量也更大,其中14~16时及18时出现降雨导致不适宜比赛的概率均为12.5%。
就雷电天气而言,其出现的概率在25%左右,其中3~5时、8~14时、18~24时为雷电相对易发时段,不宜安排射箭赛事。(穆俊宇)
气象体育“不分家” 科技助阵亮纷呈
从气候条件角度来看,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整体雨量丰沛、空气湿润,其中全年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9月。成都大运会赛期为7月28日至8月8日,是成都一年中天气形势最复杂多变,暴雨、高温、雷电和大风等对赛事的高影响天气最容易出现的时段。
气象体育“不分家”,无论是大运会开闭幕式表演,还是田径、网球、赛艇及射箭等户外都离不开精准的预报,公众观赛和出行等活动也需提前防范天气带来的影响。为此,成都市气象部门从气象监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和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力求为大运会赛事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图为天府新区相控阵雷达 邓博 摄影
监测精密是预报精准的前提。建于赛事场馆内和周边的气象站,能够实时获取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雨量等气象要素。例如在大运会开幕式场地——东安湖体育馆的内部、顶部、火炬塔周边,都布设了气象观测站,为火炬点燃、焰火表演等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全面的气象数据支持;在赛艇等水上项目赛场附近水域,建有专门的浮标自动气象站,除了常规气象要素外,它们还能监测比赛水域浪高、水温、水流等数据,并配备实景监控系统,为水上比赛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而对于短时强降水、雷电、雷暴大风等,这些来去匆匆又难以捕捉的“小个头”强对流天气,也有充足的应对方案。成都市气象部门通过布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实现了有效探测距离60公里、扫描时间60秒、空间分辨率30米的近距离精细化监测;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基础上新建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开展垂直方向逐百米风的观测,弥补了垂直探测高度的不足;建设地面电场仪监测比赛场馆区域大气电场强度的实时变化,建设闪电探测仪实时获取全市范围雷暴活动时空、频次和强度信息,提升了赛事期间雷电监测预警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做好大运会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成都市气象部门研发了包括成都智能网格预报平台、赛事强天气短临预报系统、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分发系统、相控阵雷达应用平台、环境气象分析平台在内的多项业务平台。
此外,借鉴以往国际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经验,成都市气象部门还引进并转化了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成果。本届大运会比赛场馆和场地分散在成都市内各处,对此,国家级精细化单点预报(STNF)能够一展所长,提供56个场馆和成都主城区逐小时的气温、风速、极大风速和相对湿度的预报。为了满足气象服务产品快速、及时的生成和传播需求,智能气象服务写稿系统综合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技术,建立分场馆服务的智能写稿模型,实现了气象服务专报文字、图表和指数产品的自动生成,并可同时提供英文版本。大运会气象指挥平台则是大运会气象服务一站式“挂图作战”的重要支撑,它集成了大运会场馆气象要素实况、全国雷达拼图、风云四号A星真彩图、成都7部风廓线雷达等实时数据,利用的直观展示使大运会场馆的气象条件变化尽在掌握之中。与分秒必争的体育竞技精神相呼应,城市微尺度气象预报系统将气象预报做到了精益求精,利用成都东安湖公园地区微尺度气象分析和预报模式,它能够提供10米级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风、气温、湿度和人体舒适度快速分析和预报产品。
图为成都大运会气象台专家开展气象预报服务 郭银尧 摄影
在接下来的大运会进程中,这些气象科技将在赛事服务中接受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气象科技的助力下,本届大运会必将成为一场洋溢着蓬勃青春气息、精彩纷呈的世界体育盛事。(王晓凡)
(孙磊、于成、罗驿、邓锐捷、张译文、王海燕、张春同对本期内容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