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由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接力队以38秒01的成绩第三个冲过终点,由于成绩排在第二的美国队犯规,中国队历史性地拿到了世锦赛的银牌。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队以37秒36的今年世界最好成绩获得冠军,并实现了该项目四连冠,加拿大队以38秒13获得第三。
■ 预演
37秒92 破亚洲纪录
昨日中午,中国队四名小伙子亮相鸟巢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第一组第三道。
37秒92的成绩,中国队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排名小组第三晋级决赛。这也是时隔28年后,中国队再次杀入男子4×100米接力的决赛,在终点处,张培萌和苏炳添紧紧相拥。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曾历史性闯进决赛,当时中国队的四名队员是温永毅、张培萌、陆斌、胡凯。遗憾的是,中国队决赛中在交接棒时犯规,导致没有成绩。
上一届莫斯科世锦赛上,由郭凡、梁嘉鸿、苏炳添和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以38秒95的成绩位列小组第5,无缘决赛。去年10月2日在仁川亚运会的接力决赛中,由陈时伟、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发挥出色,跑出37秒99的成绩力压日本队成功卫冕,并打破日本队保持了7年之久的38秒03的亚洲纪录。
预赛结束之后,张培萌坦言,确实没想到在预赛就跑出这个成绩。“我的压力真的很大,很怕在自己这一棒出现任何闪失,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张培萌希望晚上的结局更加完美。谢震业直言,如果各方面细节抓得更好,晚上决赛应该会比中午的成绩更好。苏炳添则更有气势“都进决赛了,那就放开跑吧。”
■ 决战
摘银牌 创亚洲历史
中午的预赛成绩非常出色,但几名队员一致认为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美。下午,四名队员在一起开了个小会,在交接棒上做了微调。
中国队在预赛第一棒交接时曾出现了一点小问题。由于观众太热情,谢震业完全没听到莫有雪在后面喊的两声“接”,“我觉得(出交接区的)距离应该差不多了,我就伸手回头看了一眼,然后有惊无险地接到了。”下午开会时,谢震业和莫有雪再次强调了一下细节的处理。其次,张培萌透露,他和苏炳添商量后决定,最后一棒的启动速度再加快了一些,“决赛就不想再有所保留了。”
昨晚,21点10分,中国队的四名队员站上了第九道。枪响之后,鸟巢瞬间被呐喊声填满。中国队前三棒交接顺利,队员跑得也十分平稳。
第四棒,张培萌接棒时,现场巨大的声响让他基本听不见苏炳添的喊声,“基本凭感觉,我觉得他一两秒钟就会到那个位置吧。”张培萌赛后回忆说。
最后时刻,张培萌发挥了自己的实力,他反超德国和意大利的队员,以38秒01继牙买加和美国队后第三个冲过终点。随后,美国队因队员交接棒时出了交接区,从而成绩被取消,中国队历史性地递补获银牌。
■ 声音
张培萌:成就值得回味
看到现场大屏幕上显示中国队获得第三名时,张培萌长舒了一口气。在自己家乡举办的世锦赛,张培萌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卸下了之前的“包袱”。
赛后,最后时刻完成超越的张培萌坦言自己当时已经不知道怎么跑的了。“回看录像自己都吓到了。”张培萌说。
今年,张培萌的状态并不好。在本届世锦赛男子100米预赛中,张培萌无缘决赛。“在并不是巅峰的时候,能有现在这种成绩,还是感谢队友。”张培萌说,今后自己还是需要更加努力,但在现有的状态下,他已经已经拼尽全力。
对于这个创造亚洲最好成绩的接力银牌,张培萌表示,交接上做得是最完美的。“说实话不敢想,其实也有想,但是就得使劲控制自己不去想,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技术,想太多于发挥不利。”但他也直言,现在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都完美了,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能在自己的家乡书写一段历史,张培萌也十分激动,对于这届世锦赛和这块银牌,张培萌感慨道,将来会非常难忘,“将来再看到鸟巢时,还能想到这次夺冠。”张培萌说,“这枚银牌很难被亚洲队超越了,包括卡塔尔和日本,所以说我们创造这个成就值得回味。”
■ 现场
苏炳添庆生 八万人献歌
昨日,恰好是苏炳添的生日,接力比赛结束后,现场八万多名观众为中国飞人唱歌祝福。苏炳添也十分动情,“我感觉到应该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自己也没想到一辈子里能有这么多人给我唱生日歌。”
而在场地的另一边,美国队当时正身披国旗绕场庆祝,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们停下了脚步,也慢慢收起了国旗。
第二个冲过终点的美国队成绩被取消,原因是,在最后一棒交接棒时,美国队最后一棒罗杰斯在向盖伊交接棒时提前出了交接区,因此犯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噩梦似乎还缠绕着美国队,当时美国队因掉棒被取消了成绩。
尽管成绩最终被取消,美国百米飞人加特林还是特意跑上前去恭喜了中国队的四个小伙子。“我必须祝贺中国队。他们非常努力,人也很好。他们每一棒每一棒,像一个团队那样战斗。”加特林还特地问候了好朋友张培萌,“干得不错!朋友!”张培萌赛后透露。
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加特林再次对中国队表示了祝贺,“能够获得世锦赛的银牌,创造他们国家的历史,能在鸟巢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采写/新京报记者 房亮 吴江